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

探讨跨文化传播,推广国家形象

                        ---记大愚读书会"中国国家形象推广"专题报告会

        自从《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在德国等国热播之后,有关中国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再度引起西方媒体和民众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在全世界树立和推广良好的中国形象,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推广也十分关切。柏林大愚读书会与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于11月6日举办报告会,由陈正先生作专题演讲,题目是"中国国家形象海外推广——跨文化传播的战略转型和批判反思"。

        陈正现为柏林洪堡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跨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兼任柏林工业大学跨文化培训教师,其研究方向为中德教育、跨文化比较与传播。他的演讲首先回顾了跨文化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推广中的战略转型。然后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对中德受众的反馈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从传播主体层面、接受者层面和信息编码层面三个方面入手,对受众的反馈进行内容分析,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批评反思,并通过中德受众不同的视角来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他运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来分析和探讨中国国家形象海外推广的问题。信息传播理论基本要素包括信息传播主体、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编解码过程。中国国家形象海外推广的信息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因此有关传播的受众和效果的研究以及有关传播的环境研究界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以前所做的类似的工作称为对外宣传,也就是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公众进行目的明确的说服活动,现在正逐步改变传统的“宣传思维”,日趋立足于真实、客观与全面,开展更有成效的对外跨文化传播。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到“文革”之前,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初具规模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10年动乱给中国的对外传播造成严重破坏,许多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对外传播也在新的起点上扩展规模、提升内涵、改进方法。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跨越地理性政治边界,向他国或者地区进行的传播活动,传播的主体是以国家为单位的。而国际传播:是指国际间的信息流动过程,传播主体不仅包括主权国家,也包括官方国际组织和非官方国际组织。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海外积极有效地推广国家形象,既能让中国自信地、主动地展示“软实力”,又能使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自2008年以来的中国形象推广工作,可以说是从无到有,逐步全面发力,在 借鉴与摸索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现实却不容过分乐观,根据.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民意调查,北京奥运会召开的2008年,中国的国际形象总体下滑,2008年之后略有回升。 中国当前的国际形象仍低于2005年的水平。因此,如何更好地、卓有成效地推广“中国形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讲演中,陈正为大家播放了《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视频,介绍了他所研究的具体问题: 德国受众怎样看待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德受众的视角有哪些不同?背后的文化影响因素是什么?他们对跨文化传播提出了什么建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列表对比。关于正面评价,德国受众认为体现了国家进步、多元化和吸引人,中国受众也认为体现了发展、开放、多元化。关于负面评价,德国受众认为,政治宣传性太强、离现实太远、缺乏评判性。中国受众认为做作、没有体现贫富差距、等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中德文化标准差异理论,德国的特征是公私分开、就事论事、自立、准时、偏向结构和规则。中国则注重关系、等级、面子、社会和谐,以及规则相对主义。陈正认为,要有效进行跨文化传播,更好地在海外推广国家形象,应该加强国民性教育和基本文化素养,加强跨文化沟通意识,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加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和加大对异文化的深入学习,应该坚持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做好长期规划,坚持品牌战略。很多会友对这次演讲很感兴趣,提问和讨论十分热烈,各自发表个人的见解,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中国国家形象海外推广进行深入探讨,使大家深受教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