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2011年4月3日读书会活动通知


    大愚读书会和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人员联谊会将于201143(周日)1416时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读书报告会,由为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生杜卫华作专题报告,题目是“中国人在柏林两高校1907-1962间所做博士论文分析”。
    报告人杜卫华为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生,系南开大学德语专业讲师,其研究方向为中德教育和文化比较。本报告通过重点分析在柏林发表的博士论文的特点、学科分布、集中年份、女性发表博士论文比例、论文内容与中国相关程度等特征,以观察当时在博士科研教育阶梯上努力的留德中国学子,进而分析他们在中德学术和文化交流史的地位和作用。欢迎广大会友和感兴趣的朋友们踊跃参加。

时间:201143(周日)1416时;
地点: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Chinesisches Kulturzentrum Berlin
Klingelhöferstr. 21, 10785 Berlin
(公交100200路至Adenauer Stiftung / Nordische Botschaft)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在德博士研究与事业启航"博士生论坛圆满结束

       2011年3月12日,由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 CSC-Stipendiaten-Vereinigung in Berlin und Potsdam )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中国留德校友网络(DACH)共同主办的“‘在德博士研究与事业启航’博士生论坛”在柏林成功召开。该论坛以留德高层次科研人员数量大幅增长和博士研究生就业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为出发点,旨在为留德华人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学科信息、分享职业规划的平台。
       论坛以中国驻德使馆公使衔参赞姜锋博士热情洋溢的讲话揭开了序幕。姜公参认为此次论坛为在德学者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渠道,他强调,留德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的联系,加强对于中德两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了解,避免科研工作与社会发展脱节;理工科学生应该明确研究方向,有目的性地完成研究任务,文科学生应多从国家和世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此外他也通过几个生动的事例对在德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学习和科研建议。随后主办方代表、DAAD中国蒙古国处处长Niels Albers先生和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席陈正先生分别做了发言。
       论坛上半场的主题是在德博士研究生围绕在德科研工作的经验交流。DACH的代表赵潇先生首先对中国留德校友网络的模式和发展计划做了了简要的介绍。随后秦琳、王继春两位博士生与柏立懂博士分别从博士教育的目标和模式变迁、个人科研经历和心得等各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与交流。之后是由弗里德里席∙席勒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丁勇主持的讨论环节,在座的博士研究生针对自身在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言嘉宾、参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并得到了很务实的建议。
      下午,论坛主题转向博士就业形势和职业规划。 在国内外不同领域工作或创业的留德校友代表分别讲述了各自从科研到实践的经验以及心路历程:法国再保险集团的徐卫博士分享了自己在德国高校和跨国公司的两段工作经历;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李勇博士就国内机关单位博士就业情况进行了介绍;德国宝马公司总部的秦玉学博士根据自身经历讲述了如何“从科研的挑战转向人生的挑战”;百宁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刘百宁博士以自己26年的留德生涯和6年的自主创业经验给在场学生做了精彩的报告。最后,在由汉诺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胡春春博士主持的互动讨论环节中,场上嘉宾和场下听众争相发言、提问,有观点的交锋,也有建设性的互动反馈,不仅体现了在德博士研究生对个人学术和职业发展的规划,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建设、祖国发展的务实思考与深切关注。      
      在余兴未尽的热切讨论中,“‘在德博士研究与事业启航’博士生论坛”于6点落下帷幕。现场的气氛和论坛结束后与会博士研究生的反馈证明了此次交流活动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目标,即,“帮助留德博士研究生拓展人际网络,完善科研计划,全面增强竞争力,更好地规划未来职业蓝图”,很多听众会后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此类交流活动举行。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启航”博士生论坛报名工作圆满结束

 由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 CSC-Stipendiaten-Vereinigung in Berlin und Potsdam )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中国留德校友网络(DACH)共同主办的“‘在德博士研究与事业启航博士生论坛将于2011312日在柏林举行,来自德国、瑞士等地不同机构和行业的嘉宾将与留德博士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就在德博士科研和未来职业规划等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间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流动愈加频繁,特别是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以来,来德留学的高层次科研人员数量有了较大增长,首批派出的博士研究生目前科研工作大都接近尾声,正面临下一步的职业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博士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各部门科研需求的增加,博士研究生的就业也向着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规划留学研究计划以及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成为很多留德博士生关心的问题。  
在本次论坛上,使馆教育处的老师,来自不同专业和职业背景的留德学生学者,来自中国政府机构、德国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的留德校友将从中外博士教育政策、个人科研经历、就业准备、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主题发言,并与参会学生代表进行交流。本次会议希望通过这种交流帮助留德博士研究生拓展人际网络,完善科研计划,全面增强竞争力,更好地规划未来职业蓝图。
本次论坛活动的组织依托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中国留德校友网络(DACH),并受到了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作为主办单位的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于2007年,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组织之一,目前有会员500余人。
         截至227日,此次“博士生论坛”报名工作已圆满结束,有近百名在德学生学者注册报名。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2011年3月6日读书会活动简介

    大禹读书会和柏林及波茨坦地区国家公派人员联谊会将于201136(周日)1416时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读书报告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作专题报告,题目是“心有其理:现象学、儒家心学、佛教唯识学的当代比较研究”。 
    这次专题演讲倪梁康教授近年从事东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这里的“心有其理”,不是指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之理:心的自然规律,而是指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心性:心之本性。“心性现象学”—这个名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心性现象学或心性研究也可以称作内在哲学、心智哲学、主体哲学。“心”或“人心”在这里是指:心识、心智、意识、心理。在特定的意义上,埃德蒙德·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本身就是心学。
     具体内容让我们期待倪梁康教授生动而专业的报告。